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分布式能源系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5-10-13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分布式能源系统概论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选修课■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32 / 2or4 /2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6
授课时间:二(1-2节),1-11周 ;四(1-2节),1-11周,单周 授课地点:6D201
开课单位:能源与化工系 适用专业班级:2012级热能本
任课(/助课)教师姓名:蒋润花  职称:讲师
联系电话:0769-22861808 Email:jiangrh@dgut.edu.cn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每次上课的课前、课间和课后,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2.每次发放作业时,采用集中讲解方式。
二、课程简介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是集小型燃气轮机、内燃机、吸收式冷热水机、能源综合控制等高新技术和设备为一体的先进高环保型能源系统。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在科学用能和能的梯级利用原理指导下,能源利用率可以达到70%一90%,与分产系统相比,节能率可以达到20%-40%,实现大幅度节能,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近年来,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在国际上得到快速发展,在国内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为了解决能源这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大力推进节能和科学用能,这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中是能源界已达成的共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是构建未来新一代能源系统的关键技术。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热能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从科技层面对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进行全面了解。从介绍科学用能与能量梯级利用的基本原理开始,阐述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概念和应用领域,介绍了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并讨论了在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技术、政策等方面的问题。针对采用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用户应该如何切实做好负荷需求分析的问题,从负荷指标、负荷动态以及冷热电联产系统负荷变化与系统性能的关系,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能源相关课程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了解能源应用现状及解决措施,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计算能力,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及应用》,金红光,郑丹星,徐建中等,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
2.参考书:
(1)金红光,林汝谋. 能的综合梯级利用与燃气轮机总能系统.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林建生.  燃气轮机与涡轮增压内燃机原理与应用.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如竹等编. 制冷原理与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李传统.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六、课程进度表
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

教学主题 要点与重点 要求 学时
1 概述 介绍科学用能与能量梯级利用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掌握能源需求形势及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2
1-2 用户冷热电负荷 阐述了负荷指标、负荷动态以及冷热电联产系统负荷变化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掌握负荷指标、负荷动态已经冷热电联产系统负荷变化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4
3 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 在介绍联产系统的多种构成形式的基础上,从系统层面提出设计工况与全工况条件下的联产系统集成原则,同时提出了热力学性能、变工况性能等评价准则 熟练掌握联产系统集成形式,分析联产系统变工况性能与设计工况性能,并学会用相关的评价准则去评价系统的性能 4
4-5 动力系统及主要部件 介绍当前联产系统主要采用的动力装置燃气轮机、内燃机以及燃料电池技术。 掌握各动力系统在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的应用。 4
5-6 制冷与热泵 介绍有关制冷与热泵的基本理论,阐述了目前已经成熟并广泛应用的压缩式、吸收式制冷与热泵的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压缩式、吸收式制冷与热泵的基本原理。 4
7 蓄热/蓄冷与除湿 介绍了蓄热/蓄冷和除湿在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热转换过程中的应用。 掌握相变蓄热中的水蓄冷空调系统、共晶盐蓄冷空调系统,并了解除湿在低温送风系统中的应用。 4
8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应用 介绍国内外冷热电联产系统应用案例。 掌握冷热电联产系统应用现状。 2
9 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系统实验 掌握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系统运行机理 能理解 2
9 内燃机分布式能源系统实验 掌握内燃机分布式能源系统运行机理 能理解 2
10 分布式能源系统蓄能实验 了解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加入蓄能单元模块的作用 能理解 2
11 复习     2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提高学生的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处理实际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本课程的内容跨度较大,要多练多想,善于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达到将书“从厚读到薄”和“从薄读到厚”的境界;做好笔记,老师所讲的内容和例题与教材往往不一致,是老师自己的经验总结,注意将老师所讲内容与教材、参考书的比较,以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为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约1:1的比例配比课外学时(预习、复习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课外每周必须耗费的最少时间为2小时,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最少时间为4小时。
3.学生的上课、讨论、答疑、提交作业、期末考试的等方面的要求
课前预习,坚持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主动与老师探讨问题;课后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勤于动脑动笔,认真演算习题,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4.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依照按学校规定,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考核内容 评价标准及要求 权重
小作业 1. 评价标准:习题参考解答。
2. 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按时完成作业。
20%
出勤情况 1、评价标准:每次上课前清查人数 。
2、不能迟到旷课早退。
10%
期末考核(课程论文) 1. 评价标准:按照论文评分参考标准。
2. 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按时完成论文。
70%
期末考试方式 开卷□     闭卷□   课程论文√    实操□
 
十、院(系)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我院(系)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上一篇:《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下一篇:《压缩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