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园地 >> 创新创业 >> 正文

关于组织开展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 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的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1-11

校内各二级组织机构: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全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部署,紧密围绕学校“知行合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学校“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工作,搭建学生科技创新舞台,助力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助推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并选拔一批优秀作品参加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决定组织开展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就选拔赛有关事项预通知如下:

一、 大赛时间

202012月—20213

二、 大赛主题

挑战铸就梦想,创新引领未来

三、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承办单位: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研究生处、科技处、社科处、创新创业学院、校学生会

竞赛成立组委会和评委会。组委会由校领导和相关承办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竞赛组织领导工作。竞赛设立评委会,由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研究生处、科技处、社科处、创新创业学院以及组委会邀请的校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参赛作品的评审工作。

四、 参赛对象

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

五、 参赛要求

1. 申报竞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等三类。作品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参赛作品须以学生为主设计,独立完成,可参加展示。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和战疫行动等6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按照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报送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指引详见(见附件1)。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2.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20216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别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增加作品自查环节,申报项目签订承诺书,承诺作品符合“挑战杯”竞赛申报作品的要求,接受竞赛组委会检查。对不符合申报要求或严重违规作品的惩戒(见附件2)第六章。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3. 每队限报一件作品。一位参赛者所在的队伍不超过两队,仅能担任一队负责人。参赛作品若有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须在报名表上注明指导老师相关资料。

4.报名登记具有权威性,此后有关文件(如获奖证书等)以报名表登记的人员及其姓名为准。报名登记截止后到比赛过程中,原则上不能随意更换作者。

5.校内赛结束后,被推荐进入省赛、全国赛的队伍如有人员变更,请于省赛、全国赛开始前提交新的报名表。每期比赛期间不得有人员变动。

六、 评审奖励

(一)评审方式。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理论性和现实

意义为基础标准,由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对作品进行评审,结合“挑战杯”省赛的最终参赛成绩,提出校级奖励名单。

(二)奖励方式。竞赛设特等、一、二、三等奖,依照《关于印发<东莞理工学院“互联网+”“挑战杯”系列竞赛学生获奖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莞工学〔202016号)(见附件3)的规定,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另设优秀指导老师奖、优秀组织奖若干名,并为在竞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的学院颁发挑战杯奖杯,评比细则详见(见附件4)。

(三)表彰方式。学校发文表彰竞赛全部奖项,对挑战杯

优秀组织奖获奖单位、优秀指导老师、获奖作品的作者等进行 统一表彰。

七、 工作步骤

(一) 组织发动阶段(202012月)

印发通知,组委会召开工作协调会,确定竞赛实施方案;组委会组织开展宣讲会、座谈会、交流答疑会等,对竞赛进行全面宣传。

(二) 校赛参赛申报准备阶段(202118— 2021114日)

(三) 参赛项目登录系统报名并提交材料阶段(2021115—221日)

各二级学院组织学生关注“莞工学工”公众号,并用个人莞工账号登录公众号“莞工学工-事务中心”进行报名提交材料(见附件5)。

 校级选拔赛网址:sa.dgut.edu.cn

(四) 二级学院审核项目阶段(2021222—227日)

各二级学院登录网站后台账号对本学院申报作品及相关材料

进行作品评审和开展学院在线评审(见附件6)。

(五) 二级学院院赛举办阶段(2021228—36日)

院赛可根据实际情况线上或线下举办。

(六)二级学院提交材料至校团委阶段(202137日)

各二级学院汇总本学院项目,可结合本单位开展的广东省

登计划项目等情况对作品申报表及相关材料的填写情况进行把关,并确定本单位参赛组织实施工作,做好动员、组队、确定指导老师和申报的工作。

需报送至校决赛纸质版材料:《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报名表》(见附件7)、《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作品申报书》(见附件8)以及《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作品汇总登记表》(见附件9)。

由学院为单位上报至校的参赛团队(个人)将填好的报名表和立项申报书,以“2021年挑战杯竞赛—负责人姓名—课题名—学科分类”命名,如“2021年挑战杯竞赛—骆延东—一种应用于区域覆盖搜索的仿生群体机器人—C类”。各二级学院汇总,并附上作品汇总登记表,以“2021年挑战杯—学院名”命名,如“2021年挑战杯—文学与传媒学院”。电子版、纸质版均以学院为单位集中提交,不接受个人提交。各项目将自己的电子版报名资料和立项申报书,在报名之后上传至系统(见附件5),纸质版报名资料和立项申报书请于202137日前,在值班时间(周日至周四21:30-22:30)内按要求统一提交到学生中心A117校学生会科创部。电子版材料提交至挑战杯工作邮箱:dguttzb2021@foxmail.com

(七)校团委审核、校决赛初评阶段(202138—310日)

(八)公布校决赛名单、校决赛布置场地阶段(2021311日—313日)

(九)校决赛阶段(2021314日)

(十)组织学校作品参加省赛阶段(2021315日)

1.竞赛作品经过报名并获得组委会办公室确认后,组委会将

组织评审委员会专家对报名项目的初稿进行评审,确定入围校级竞赛项目。

 2.鼓励学院组织开展学院级立项工作或对已获得入围校级竞赛项目提供经费资助,加大对本学院参赛作品的支持力度。

(十一)总结表彰阶段(具体时间以组委会通知为准)

评审委员会结合参赛作品在第十七届挑战杯省赛上的成绩, 提出校内竞赛的奖励单位和项目名单。

八、 工作要求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各二级学院要建立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本学院选拔赛的组织和评审工作,由本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科研等部门和学术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做好竞赛组织的有关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要注重强化挑战杯在学生科技竞赛中的龙头作用,加大对活动的投入,为学生参加竞赛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支持,吸引更多教师参与竞赛作品的指导工作。要把攀登计划的实施与挑战杯竞赛紧密结合起来,让更多好的项目参与到竞赛中来。要充分发动学生组织参与组织、策划等工作,积极发挥活动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参赛的指导与培训是开展好此项竞赛的重要基础,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要积极联系有关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指导,提高参赛作品质量,强化以赛育人理念,促进成果涌现。

(二)深入发动,精心组织

各二级学院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科技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院、校、省、全国的四级赛制,鼓励更多的二级学院举办院级竞赛。特别是院级竞赛阶段,要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完善保障政策、运用媒体手段等方式,注重运用互联网、橱窗、宣传手册、网站、微信等媒介,发布竞赛消息接受学生咨询,进行广泛动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的现象,如有发现将严肃处理。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对于未进入校级、省级竞赛的作品要进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帮助参赛学生提高科研能力。有条件的二级学院可对重点项目在经费和指导力量上给予支持。

(三)坚持宗旨,完善机制

各二级学院要坚持育人宗旨,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各二级学院团委要建立直属的专门组织或社团,负责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工作,制定长期规划,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开展。有条件的二级学院可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制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奖励方法,更好地扶持、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指导教师人才库,将指导教师的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尝试建立参赛作品转化服务机制,争取本地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支持,为参赛和获奖项目的转化提供服务,推动学生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本等方面实现更加紧密、有效结合。

(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各二级学院要积极协调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使“挑战杯”的品牌在二级学院和全校乃至全社会上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要注重做好竞赛的前期宣传工作,为竞赛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好基础。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

九、联系方式

组委会办公室(校团委)电话:2286-1059

李沅泰(校学生会科创部)电话:19150192970

赵荣坤(校学生会科创部)电话:15812832293

肖斯畅(校学生会科创部)电话:13500195998

工作邮箱:dguttzb2021@foxmail.com


附件: 1.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指引

 2. 关于组织开展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

 3. 关于印发《东莞理工学院“互联网+”“挑战杯”系列竞赛学生获奖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

 4. 关于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优秀组织奖评比办法

 5 参赛者用户使用指南

 6. 院级管理员用户使用指南

7. 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报名表

8. 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作品申报书

9. 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作品汇总登记表




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组委会

 (校团委代章)

  2021110

 20210110组织开展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的通知.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