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内燃机原理(本) |
课程类别:必修课√ |
总学时/学分:48/3 |
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0 |
授课时间:周一(1、2)/周五单(5、6)1-16周, |
授课地点:7B311 |
任课教师姓名:李熙亚 |
职称:副教授 |
课程所属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18926880922 |
Email: sea_r@tom.com |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课堂内讨论关于汽车相关知识;2.每次发放作业时,选择性讲解和讨论。 |
二、课程简介
《内燃机原理》是四年制本科生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汽车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循环和性能、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与增压技术、发动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发动机性能的评价、发动机特性及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动机性能提高和合理使用的基本原理,以及发动机实验的基本技能,为本专业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汽车工业的主要特点、掌握汽车的主要结构、发动机和底盘的构造、了解汽车评价特性,并了解汽车的最新技术。使学生将来尽快适应汽车业这个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内燃机原理》在分析发动机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动机主要性能与工作过程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各种因素,从而指出提高发动机性能并能满足使用要求、合理使用发动机及科学有效地试验发动机的基本途径。本课程的重点是阐述影响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各种因素,并根据相互的联系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燃烧过程有较深入了解,并基本掌握发动机的性能,燃烧,发动机特性实验的基本计算,分析。了解发动机的进气增压、排气污染与控制等。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应重点培养学生如何用抽象的理论去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作为一个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汽车构造工程热力学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内燃机原理》,黎苏 李明海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第1版。
2.参考书:《汽车构造》,陈家瑞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第3版。
六、课程进度表
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
周
次 |
教学主题 |
要点与重点 |
要求 |
学时 |
1 |
概论 |
发动机的分类 |
了解发动机的分类和现代发动机的发展 |
2 |
2 |
发动机构造 |
汽车动力装置的要求,新型汽车能源 |
了解对汽车动力装置的要求及汽车常用的能源 |
2 |
2 |
曲柄连杆机构个零部件的材料构成 |
机体的布置,活塞环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工作循环。 |
能记住,理解各部件布置。 |
2 |
3 |
配气机构 |
配气机构布置,配气相位 |
掌握配气相位图 |
2 |
4 |
汽油机、柴油机的供给系 |
汽油机在个种工况下对可燃混合气的要求,柴油泵的构成 |
能理解和灵活应用。能理解两种发动机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
2 |
4 |
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和冷却系 |
进排气歧管的不知,废气净化装置 |
了解整个系统的结构,了解处理废弃装置和方法。 |
2 |
5 |
发动机的润滑系、点火系 |
润滑方式,点火系类别和原理 |
了解结构,掌握应用 |
2 |
6 |
汽车供给系,起动系 |
发电机,起动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能理解两个系的功用及其工作原理。 |
2 |
6 |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 |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
能理解个组成的工作原理。 |
2 |
7 |
柴油机 |
全面理解柴油机各系统的工作协调和原理。 |
了解柴油机的构造和各系统工作 |
4 |
8 |
内燃机燃料 |
传统燃料和新型燃料 |
替换机理及优缺点。 |
2 |
9 |
内燃机循环 |
各种循环指标 |
循环计算 |
4 |
10 |
发动机使用特性 |
各种使用特性量化。 |
特性与匹配 |
2 |
11 |
内燃机的性能 |
内燃机的性能 |
了解内燃机的评价指标参数 |
2 |
12 |
内燃机评价指标 |
比较不同类型汽车发动机特点 |
了解不同内燃机的用途 |
4 |
13 |
内燃机的新技术 |
燃烧技术 |
稀燃及其它燃烧新技术对比 |
4 |
14 |
内燃机影响因素 |
结构、内燃机调整等对燃烧的影响 |
如何改善燃烧 |
4 |
16 |
内燃机排放 |
不同成分形成原因 |
改善排放的途径 |
4 |
七、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其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及多媒体教学。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本课程内容应用性强,网络资源丰富。要多 想多差,善于利用资源,让以往学到的机械专业知识运用到本课程的学习中。老师所讲的内容和例题与教材往往不一致,是老师自己的经验总结,注意将老师所讲内容与教材、参考书的比较,以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为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约4:1的比例配比课外学时(预习、复习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课外每周必须耗费的最少时间为1小时,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最少时间为1小时。
3.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等方面的要求
课前预习,坚持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主动与老师探讨问题;课后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独立认真完成期末考试。
4.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要求
依照按学校规定,课程结束前1-2周内,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学生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
九、成绩评定方法及标准
考核内容 |
评价标准及要求 |
权重 |
阶段综合性作业(共4次,课外完成) |
1. 评价标准:习题参考解答。
2.要求:通过学习能进独立、按时完成作业。 |
每次5%,共20% |
期末考核(闭卷) |
1. 评价标准:试卷参考解答。
2.要求:能灵活运用所学进行求解,独立、按时完成考试。 |
80% |
期末考试方式 |
闭卷√ |
十、院(系)教学委员会审查意见
我院(系)教学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院(系)教学委员会主任签名:日期:年月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