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信息:
学位:博士研究生
职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taoshi@dgut.edu.cn
二、教育、工作经历:
2021年01月- 至今,东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副教授
2017年07月-2020年12月,东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讲师
2013年09月- 2017年06月,华中科技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博士
2010年09月- 2013年06月,大连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硕士
三、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多相复杂流动、微尺度传热传质、流固耦合及介观数值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重点实验室攻坚项目、校科研启动项目各1项。已累计接收和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Comput. Phys.、Int. J Heat Mass Tran.、Phys. Fluids、Phys. Rev. E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6项。SCI论文引用650余次、H指数15,是国自然基金函评专家和多个国际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四、代表性研究成果:
(一)代表性论文/论著
1. Tao, S., Wang, L., He, Q., Chen, J., & Luo, J. (2022). A sharp interface immersed boundary-discrete unified gas kinetic scheme for fluid-solid flows with heat transfe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139, 106424.
2. Tao, S., Wang, L., He, Q., Chen, J., & Luo, J. (2022). Lattice Boltzmann simulation of complex thermal flows via a simplified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65, 101878.
3. Tao, S., Wang, L., He, Q., Chen, J., & Luo, J. (2022). Interface-resolved simulation of solid-liquid phase change with thermal convection using discrete unified gas kinetic scheme. Computers &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125, 213-221.
4. Tao, S., He, Q., Yang, X., Luo, J., & Zhao, X. (2022). Numerical study on the drag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porous particles at intermediate Reynolds numbers.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2, 273-294.
5. Tao, S., He, Q., Wang, L., Chen, B., Chen, J., & Lin, Y. (2021). Discrete unified gas kinetic scheme simulation of conjugate heat transfer problems in complex geometries by a ghost-cell interface method.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404, 126228.
(二)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离散统一气体动力学的纳米颗粒分形团聚体多尺度流动直接数值模拟 (51906044),24万,结题,主持。
2. 省重点实验室攻坚项目:生物质颗粒分形团聚体的多尺度流动及湍流燃烧特性(2020B1212060075-8),5万,在研,主持。
3. 校科研启动项目: 30万,在研,主持。
4.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核壳型双功能铜基复合载氧体的化学链氧解耦燃烧协同原位脱氯的基础研究(2023A1515011333),10万,在研,参与。
(三)专利
1. 何清,谢明亮,赵莉丽,葛亚,陶实,林有胜。一种颗粒群尺寸分布确定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发明专利,申请号:CN202211155804.X;授权号:CN115436237A
五、获奖、荣誉称号:
1. 校优秀班主任(2019年)、校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
2. 指导学生获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十余人次。